English version Here (This will not show in the pag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site by switching language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中文版本在此編輯 (這不會顯示在頁面上)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遇過同樣的問題:我應該給子女手機嗎?新一代作為「數碼原居民」,亦代表懂得使用數碼產品的小朋友年紀愈來愈小,加上學習和社交需要,小朋友接觸到這些產品,似乎無可避免。而且,手機比電腦更容易令他們分心,因為隨時隨地也可以使用。換句話說,家長要盡早干涉子女的網絡生活。儘管有時候你未必完全掌握電子產品的用法,但作為家長必須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和引導你的子女安全地使用網絡空間。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好讓子女看到一個好榜樣,避免為親子關係帶來衝突。我們為家長帶來了一些生活個案和應對貼士,與子女有商有量,才能安全和愉快地使用社交媒體。
模擬情境Q&A
Q︰如果子女要求擁有一部手機,家長應該怎麼辦?
A︰除了玩手機遊戲外,子女使用手機的原因很多時為了社交需要,當同學們都擁有一部手機時,難免會令子女學會比較,而且變得著急,怕自己未能融入潮流。即使家長多次嘗試解釋使用手機的壞處,無奈子女仍然堅持,更有可能越禁越想擁有。這時候,家長可以考慮讓子女在週末時使用手機,看看他能否自律。同時定明規則,說出自己的期望,不要以為子女「應該會知道」如何使用手機。最好與子女一同定下使用時間表及數據用量,教導他們成為手機的主人,承諾如有濫用行為便要受罰,譬如立即收回手機。
Q︰若發現子女無時無刻都要透過相片、影片,甚至直播來分享自己的生活,家長應該如何阻止?
A︰使用社交媒體是普遍趨勢,不論是大人或小朋友,家長無法完全禁止。對於年輕人而言,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只是希望獲取關注,表現自我價值,獲得朋輩的認同。家長平時除了多點關懷子女,使他們從家庭中取得更多關注之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子女絕對不要對外分享他們的真實地址和身分證明文件,也不要在網上與陌生人或不熟稔的朋友聊天,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傳銷人員或有其他企圖的人。即使他們努力經營社交平台,他們所分享的事未必如願得出好結果,有時甚至惹來惡意批評或攻擊。所以子女積極參與現實生活中的課外活動變得十分重要,把時間用在更能掌控的地方,例如學音樂和參與體育活動,發展天賦才能,家長安排足夠的課外活動,子女便無需透過社交平台取得信心或滿足感。
Q︰子女正為一些被公開了的照片或文字感到懊惱, 甚至感到被背叛,家長如何回應是好?
A︰若你的子女剛開始使用社交平台,家長應該追蹤子女的帳戶和他們的朋友,讓父母知道子女有沒有在發佈不適當的帖子,而且要讓子女知道互聯網沒有絕對的隱私,社交網站上的帖子不管有沒有時限,只要截圖就能永遠保存。即使帳戶變更為私人帳戶,也難保有人會截圖公開你寫過的東西和相片。
Q︰青少年從社交媒體看見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論, 甚至網絡欺凌,導致心情低落,家長應該如何是好?
A︰在資訊自由流動的網絡世界,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平台表達自己的意見,青少年無可避免地會遭受負面評論或是惡意批評,例如是Youtube影片下的留言功能、Instagram帖文下的留言功能,也隨時可以變成人身攻擊的武器,青少年要為被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評頭品足而作好心理準備。家長應該多注意子女的情緒,適時與子女討論,使他們明白到網上的意見未必反映真實。若子女放心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多與他們分析網上的負面評論,例如負面評論有關什麼?為什麼看到負面留言會感到難過?不幸受到惡意攻擊時應該怎樣做?
對抗網絡「負皮」有法!
1.「下線」調整心情
建議子女先關掉手機休息一段時間,平復心情,並利用這段空檔與子女討論對負面評論的看法。
2.難道有人說你是「豬扒」,你就是「豬扒」?
試解釋及分析別人在網上留言的心態,正因為他們缺乏在人前說話的勇氣,隱身在個人帳戶或假帳戶後,說話反而容易變得刻薄而不負責任。讓子女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和立場,他們表達的意見並不等於真實,只需要做好自己。
3.向有關社交平台舉報
某些惡意評論違犯了社交平台的服務條款,你可以嘗試舉報那些令你/你的子女感到困擾的言論,而對方不會知道是誰人指控他。
4.不要分享有關言論
若你不是受害者,也不要當施害者。轉載及分享有關言論只會讓施害者獲得認同,而不實的資訊更可能使受害者遭到更大的傷害。
5.培養同理心
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子女應該如何處理網上的負面評論,請子女多以同理心和愛心看待別人,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讓他們顧及別人的感受和思考人們應得的尊重。
Q︰受好奇心驅使,子女容易透過不同的社交網站或交友程式接收、 甚至發佈不雅照片或影片,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A︰大部分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子女正處於對「性」好奇的階段,仍然對有關「性」的話題感到忌諱。但假如你已經給予子女擁有手機的權利,就應該同時教導他們使用手機的義務。例如警告子女不要傳送自己的裸照給別人,因為有可能觸犯有關淫褻或兒童色情的刑事罪行,而壞人也有可能向子女傳送不雅照片或短訊,家長必先事前嚴厲告誡子女,不要因為怕尷尬而避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