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Here (This will not show in the pag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site by switching language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中文版本在此編輯 (這不會顯示在頁面上)
不說不知,原來全世界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使用社交媒體,可見社交媒體的覆蓋率和影響力龐大。你知道嗎?全球有5-10%用戶不能控制自己花多少時間上網。雖然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上癮的一種,並有別於毒癮,但是這些用戶的大腦掃瞄顯示,上網所造成的大腦損傷區域與吸毒者無異。網絡和社交媒體正從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的大腦!
參考Nicolas Carr的著作《The Shallows》,作者Carr解釋了網絡如何影響我們的專注力、思考力和深度學習的能力。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容易被改變,以前大腦被認為在某個特定年紀後,便完成發展並且定型,以後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改變。但根據一些關於神經可塑性研究顯示,這不是事實。大腦其實比你想像中更容易被塑造出另一面貌,大腦電路更可以重新編寫,所以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從社交媒體學習 刺激感官釋出多巴胺
當我們收到一個「讚好」,或多了一位新粉絲,手機會通知我們,大腦便會分泌出多巴胺。當我們解鎖手機和開啟社交媒體的時候,多巴胺會刺激我們的感官知覺。我們會聽到和看到手機通知,我們會感受到手機在手裡震動,當我們按下螢幕,立即會知道朋友在幹什麼。每次更新頁面的時候,就有新資訊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
大腦其實很喜歡學習,學會愛上我們從社交媒體上得到的關注,因此我們一直想要使用社交媒體。這樣的循環一直持續的話,就加強了社交媒體和大腦的連結,讓成癮程度加劇。
Carr也提出,不僅是社交媒體改變了大腦,而是整個網絡世界讓我們的思考方式變得淺薄。
「社交媒體時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以下影響。
個人層面:
專注力下降
記憶力轉差
社交媒體成癮
社交媒體的人性設計讓你無法停下來,例如Youtube總會在網頁側邊欄目、片段中的註解、影片結束畫面中,放上其他你可能會觀看的影片,以免不夠讓你感興趣,你還可以在觀看影片時候看留言。網絡促使我們很快地從一個地方,連接至另一個地方,也分散了原本高度集中的專注力。
我們也能在多項任務處理(multi-tasking)上看出一些改變,你可能覺得那些社交媒體使用者或經常變換工作和網站的人比較擅長多重工作。但研究指出,社交媒體重度使用者與其他人比較之下,他們的多重工作表現比其他人差。當你處理多項線上任務的頻率增加,大腦過濾干擾的功能便會減弱,甚至影響你的大腦難以將資訊轉化為記憶。
雖然很多人都想盡辦法控制社交媒體,但要記得本來社交媒體的設計就是會讓人上癮,同時亦影響身心健康。
社會層面:
後真相
(post-truth)
過濾氣泡效應
(filter bubble effect)
回聲室效應
(echo chamber effect)
後真相(post-truth):社交媒體使用者接收資訊時,重感覺多於客觀事實,容易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加上不查證便分享來路不明的訊息,導致假新聞泛濫,牽動公眾輿論。
過濾氣泡效應(filter bubble effect):社交媒體使用的算法技術,先將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帖文置頂,過濾與使用者價值觀不同的資訊,於是使用者處身於一個「小圈子」內,所有人變得同聲同氣,文化、意識形態和言論也變得單一。
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如果你長期接收與自己價值觀相近的聲音,只跟意見相同的人交流,容易影響判斷力,甚至以為這是主流意見或事實的全部,形成偏見及偏聽。結果只會加強不同群體的分野,或令某一議題的意見趨向兩極化。
參考資料來源︰
1. Centre of Human Tech(English)
2. 時事議題:社交媒體 虛實交叉(明報/中文)
3. 5 Crazy Ways Social Media Is Changing Your Brain Right Now (AsapSCIENCE/English)
4. WHY I QUIT SOCIAL MEDIA FOR A YEAR AND WHAT I LEARNED(Freedom in Thought/English)
5.「戳掉你的泡泡」 ——算法推薦時代「過濾氣泡」的形成及消解 (壹讀/中文)